原标题:直播带“货”!上海市民政局局长为何挑了这朵“云”? 拥有2400多万人口的魔都如何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的手段提升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的水平? 基层工作中少不了报送各种数据,很多基础数据项要多头填报,数据间还易出现信息不对称、更新不及时,各业务条线终端也无法打通互联,只能利用手工方式串联数据孤岛。这些都导致基层干部重复劳动、疲于应付,且与推动信息化工作的初衷背道而驰。 基于这样的背景和思考,“社区云” 项目应运而生,于去年正式立项、研发、试点。 在今天《2020上海民生访谈》首期节目中,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着力推荐了这朵“云”信息互通、数据共享、多方受益,今年就将实现全市16个区全覆盖。 朱局长不仅在节目中反复“安利”,我们这次推出的“直播带政策”系列短视频中,他也为这朵“云”大力吆喝。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推动“智能化+社区治理” 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社区云”的定位是:基层落实“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的重要载体,“社会治理一张网”设在基层社区的重要端口。力求成为“实战中管用”“基层干部爱用”“群众感到受用”的平台。 1.一个全市统一的“社区治理主题数据库” 上接大数据中心,下接各区、街镇和居村,横向连通各政府职能部门,将来可以为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提供大数据支撑; 2.两个应用平台 面向居村干部的“社区治理”平台、面向居民的“居社互动”平台; X.开放性 各区现有的社区治理平台、各街镇现有的特色应用程序、各政府条线部门现有的应用,经过改造,统统可以接入“社区云”平台。 朱勤皓表示“社区云”是兼容并蓄的平台,不需要“打破现有,推倒重建”。 横向上,政府各委办局在街镇、居村层面的各项工作要求,都能进行整合;纵向上,以大数据中心为依托,可以实现从市、区、街镇、居村的上通下联,反馈信息、反映问题、研究解决,从而通过自治、共治的模式,提升城市管理、社会治理的效率。 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 周家渡街道实有人口近15万人,户籍老龄化率近44%,老旧小区占比超70%。依靠基层社工队伍跑楼道敲门、凭主观经验来被动处置小区急难愁盼的传统工作状态,显然已跟不上时代。 2019年,周家渡街道成为“社区云”首批试点单位。借助“居社互动数据”的开放性,叠加各类工作场景、社区治理环境工具,让居委工作有效地减负增能。街道还灵活接入场景应用,拓展使用能级,比如在这次疫情期间的口罩预约登记工作中,借助阿里AI语音外呼替代人工打电话,不仅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对话口罩购买预约者,还可以根据语音问答来进行记录、判断和反馈,极大减轻了居委干部的工作量,也让居民得到了更便捷的服务体验。 对各委办局而言:“社区云”能快速获取社区数据,下沉服务资源。今后所有涉及基层工作的信息,均可线上一键采集,不需要单独开发应用、重复下发指令,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基层负担。 对区、街镇而言:“社区云”接入城市运行管理平台,有助于区和街镇汇集社区数据和民情民意,提供决策支持和末端处置通道。 对居村干部、社区工作者而言:“社区云”的“社区治理”工作平台是一个减负增能的工具,给予大数据、知识库、移动办公等全方位支撑。居村干部既有权从统一的居民信息库中下载信息,也有权及时完善更新,实现居民信息的精准化,从而为居村依法自治共治、依法协助行政事务提供智能化保障,更有助于未来实现“信息找人”与“政策找人”,助力精准化服务、智能化治理。 对居民而言:通过“社区云”的“居社互动”平台,依托“居务公开”“社区公告”“在线服务”“自治议事”“邻里互动”等功能版块,可以进行线上社情民意表达和参与社区治理。 尤其是在“议事厅”版块,居民群众可以直接对社区公共议题进行投票、发表意见,比如是否加装电梯、如何解决小区停车难、垃圾如何便捷分类等,从而实现居村与居民的零距离沟通交流,让居委有更多渠道收集民意、汇集民智、沟通民情。 “社区云”目前已在浦东、黄浦、徐汇、长宁、静安、普陀、宝山、松江、崇明这9个区的20多个街道试点。 预计到今年10月,全市16个区215个街镇6077个居村委会,都能应用“社区云”开展社区治理和为民服务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