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四川省儀隴縣,您腦海裡或許立馬跳出兩個關鍵詞:朱德、張思德,這裡是他們的故裡。如今,到朱德故裡景區參觀,景區旁邊的丁氏庄園也是游客必去品味的文化大餐。 從儀隴縣城出發,經過1個小時車程,便可到位於該縣馬鞍鎮轎頂山下的丁氏庄園。這是清末民初當地首富——客家后裔丁邱南、丁邱毓、丁邱玉、丁邱珍4兄弟修建的庄園,佔地6800平方米,建筑面積3800平方米,集居住與防衛於一體,號稱“川北第一庄”。 丁氏庄園全景(郭洪興 攝) 丁氏庄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郭洪興 攝) 進入新時代“百年庄園”有了新的氣象 丁氏庄園為土木混合承重層樓式群體建筑,坐北向南,一樓一底,由一大二小三個天井呈“一”字排列的3個院落和東面三層樓的碉樓組成。從庄園的東側小門順著台階進入院內,眼前豁然開朗,近1000平方米的院壩氣勢磅礡地彰顯著當時主人的不凡氣場。 防衛設計是我國傳統建筑的重要內容,丁氏庄園將此做到了極致。庄園背后靠山,前面用條石筑有一道一丈多高的堡坎,坎下是一個類似護城河的“月”字形水塘,長60多米、寬10多米、深3米。整座庄園僅左邊有門進出,院子北面建有3層高碉樓,碉樓四面均設有槍眼,院子的其他幾面則是高大的院牆阻擋,有效地保護著居住者的平安。 土改后,庄園收歸國有。此后,庄園做了一段時間的糧倉,也開辦過近十年衛生專業學校,先后培養了初、中級衛生人員1200多名,為人民的衛生事業作出了貢獻。現在,庄園已成了川北客家民俗文化的展地。 丁氏庄園為土木混合承重層樓式群體建筑(郭洪興 攝) 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丁氏庄園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儀隴后來對庄園房屋進行了維修,打造周邊園林和人行步道,恢復院壩花木和護城河道,辦起了川東北第一家“客家民俗博物館”。 至此,丁氏庄園實現華麗轉身,成為儀隴縣域客家文化地標,旅游名縣發展的重要版塊力量。 在丁氏庄園的舞台上,《九道拐》、《杯花聲聲迎客來》、《喜迎豐收》、木偶戲等客家文化歌舞給坐在台下大板凳上的游客從各種角度展示了客家人全新精神面貌,大家也觸摸到了裡面的鄉愁味道——無論客家人走多遠,家鄉的味道總是像一股特殊的力量,指引著回家的方向。 客家水席成為彰顯客家文化的風景線 “上菜啰!” 分量十足的坨子肉、冒著騰騰熱氣層疊大品碗、香甜化渣的龍眼肉、蘿卜干燉臘排骨、清香的清蒸酥肉湯......當一道道具有濃郁客家特色、讓人垂涎欲滴的菜品端上桌,立刻成為大家鏡頭的焦點。 因“湖廣填四川”,儀隴成為客家人棲息之地。獨具特色的客家宴“水席”成為當地飲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正宗,而且獨具身段,成為縣域“旅游+美食”核心內容。 客家水席(郭洪興 攝) 儀隴客家水席宴通過儀隴客家人民間廚師口口相傳得以傳承,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全席共九道菜、十大碗,均用蒸、煮、燉方式烹制而成。其菜品主要有:大品碗、龍眼肉、水滑肉、燜蛋、膀(又名肘子)、青筍燉土雞、臘排骨燉干蘿卜夾、鯽魚豆腐湯、砣子肉(又名墩子肉)、夾沙肉、燒白、糯米南瓜。 “大品碗是客家水席的蓋面菜,要放在處於席桌中間位置固定,不宜移動,通常由9層菜品組成。因9在數字中最大,客家人以熱情好客傳家,用9表示以最大熱情和最高等級招待客人,並寄寓對客人‘九九歸一、九九長壽’的美好祝福。”朱德故裡景區解說員黃玲介紹說,在流水席上菜時,品碗是第一個上到桌上的大碗菜,以前當地老百姓評價這家主人辦酒席辦得好不好,主要就是看品碗的菜品好不好。做得好的品碗甚至把菜鋪到了6-8層。當外地游客來到朱德故裡時,很多人都要嘗一嘗客家水席的獨特風味。 來自安徽定遠縣的夏萬全表示:“儀隴客家菜有底蘊,有故事。這無疑是最能彰顯客家文化的一道風景線。” (責編:章華維、高紅霞) |